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文/殷雪林 图/高洁 施莉    浏览数:12355

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有着“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之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在10月18日这天,我校附小六年级全体师生开启了一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研学之行。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进入景区,穿过具有浓郁历史气息的古镇街道,首先来到南桥的岷江河畔,参观这条养育了千万巴蜀人的壮丽江河。随后,同学们进入离堆公园,仔细地听导游讲解灌溉天府之国的“标尺”和驯水的“镇河神铁”——卧铁的工作原理,还看到了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罗汉果树的原型,大家兴奋不已。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接着,同学们参观了宝瓶口和飞沙堰,了解到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同学们专心做着记录。正当大家略感疲惫时,都江堰的分水工程——鱼嘴到了,同学们中响起一阵欢呼声。导游告诉大家,当年,李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出现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宝瓶口的分流作用,飞沙堰利用离心力作用淘沙防洪,人工修建的分水堤鱼嘴,无不令同学们叹为观止。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文化遗迹 领略古城遗韵——记我校附小六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吃过午饭,同学们都亲身走过安澜桥,感受摇摇晃晃的桥身,带着激动的心情,同学们继续攀登古老的茶马古道。参观学习之后,大家来到南街,领略古城遗韵,品尝了当地极具特色的美食,不少同学还购买了喜爱的的纪念品。这一天的研学,同学们收获满满,在青山绿水的陪伴下,愉快地踏上返校之旅。

(审/宋伟)

在线留言 在线留言
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