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的课堂才是生动课堂
棠外附小  棠外附小  浏览数:9237

——《轻重》的教学案例

(作者:棠外附小 王红梅)

案例描述: 这节课因为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因此需要大量的教具,而这些道具又恰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比如:苹果、香蕉、菠萝、葡萄等,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立即被我带来的水果给吸引住了,以为这是要奖励给他们,所以听课特别积极,甚至班上最调皮的孩子,也很配合。 一开始,我取了一些大小悬殊比较大的东西让学生比较谁轻谁重,孩子们一眼就“看”出来了,接受能力快的孩子就开始有点忍耐不住了,觉得太“简单”。接下来,我拿了两个重量差不多的东西,一个是苹果一个是梨子,这次,大家意见不一致了,我让同意苹果的和同意梨子的分别举手,并要求他们坚持自己的意见。我立即抛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有的同学很快找到“掂一掂”的方法,让两个学生上台亲自“掂量”,结果还是不一致,这时我问:“既然手掂不出来,那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很快举起了小手:“我知道,可以用称。”这时,我把刚刚藏起来的“天枰称”出示出来,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被这新奇的玩意儿吸引住了,接着这个很好的契机,我讲解了“天枰”,并教会了孩子们使用方法,虽然只有一台天枰,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高涨,都想上来亲自摆弄一下,我点了一两个学生让他们过了把瘾,称出来梨子更重,看到这个结果,刚才同意梨子重的孩子们欢呼雀跃,从来没有看到他们因为回答正确一个问题高兴劲有那么大。紧接着,我拓展到一个大的空盒子和一个很沉的小盒子比较轻重,这个例子打破了孩子们的传统思维,使他们意识到大的不一定重,这一次,那些聪明的孩子们开始思索了,教室里很安静,没有人说话,全都看着老师和同学们的演示。当我出示图片“一斤棉花和一斤钢铁”时,孩子们又产生了分歧,那些喜欢用“眼睛”思考的孩子们认为棉花重,那些习惯凭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的孩子们认为钢铁重,而只有真正用脑子思考的孩子们才能讲明白这两种物体在这里是一样重。快下课了,孩子们还热情高涨,意犹未尽。

案例反思: 这确实是一堂充满生活情趣的数学课,也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这节课,我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位置上,凡是学生能想明白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他们在这节课上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事物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体验了“数学服务于生活”。记得有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在课堂上,学生能全部盯着老师,急切地想知道你下一步要干什么,等你做时,两眼放光那就是最好的状态。我深有感触,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

在线留言 在线留言
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