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学赶帮 构建高效课堂 研培练提 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棠外附小---肖雪玲)
我校建校于2004年,从建校开始我校的部分年级也就进入课改实验,由于是逐年递增的班级,所以,到今年为止,我校从最初的3个班进入课改实验,到今天已经有30个班进入了课改,共计学生1200人,战斗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人至今已有19人。可见,新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全面、深入、广泛地开展着。回首走过的四年课改历程,我们从盲目追随,到发现问题、潜心探索;从更新观念、转变行为,到细节研究、切实发展;从落实管理、激发热情,到研培一体、主动创新。一路走来,师生们获得了前所未有共同的发展。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校本教研、构建高效课堂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强化教师学习,内化课改理念。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为课改需要高素质教师,没有高素质教师,课改很难推进。但要让教师专心致志地去专注和钟情自己的专业发展,去自觉自愿、自主自动地寻找自己职业生命所必需的原动力,潜心潜力地去蕴纳自己专业成长的必备元素,对教师的唤醒和感召必不可少。因此我们采用了以下卓有成效的方法。
参与培训:由于我校是刚刚兴起的学校,所以,真正的像今天这样的专家暂时还没有走进我们的学校。所以,我们只有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培训,让学生自己成为培训者,教师主动地去将所要培训的内容读懂,领会,内化为自我的观念。每学期末,我们都会让老师讲课改中的小故事,教师们从故事中领会深刻的新课程改革的真谛,引领教师的教学实践。
课改反思:课改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法宝。教师只有反思才有感悟,只有反思才有提高,只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在探索中,我校制定了“课课一反思”“每期一总结”制度(每节课后都要有反思) “课改问题反思”“教育事件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典型案例反思”,让教师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在反思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反思全力激活教师的内存问题,真正提出本我问题,个性化问题,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师徒结对:这是我校分层培训的策略之一,每学年学校的新教师在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时,热情高、精力充沛,具有强烈的专业成长欲望。为了精心呵护新教师的工作激情,满足成长的愿望,缩短他们的成长期,切实开展了师徒结队活动,以优带新,以熟带生。徒弟经常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现场,学习成功经验,运用于教学实践。师傅也常常走进徒弟的课堂,发现其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许多新教师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茁壮成长。
自主学习:对教师的培训,最关键是激发学习内驱力,调动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根据工作的需要而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书籍的自觉行为。为达到此目的,以制度作保障,我校要求所有老师,每月针对本组的研究主题写两篇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不但有摘录,还要联系教学实际写读后感。并把此要求纳入常规检查,与奖金挂钩,通过学校外在监督逐步转化成教师的自觉学习行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都来源于专业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外出学习: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拓宽教育教学新途径,我校经常选派教师带着课改问题,带着学习任务去参加各级各类的课改培训与研讨活动,每学期我校都会派学科教师参加县级课改研讨活动,在活动上,我们学习,成长。二、注重教师实践,关注教学细节。 尊重教师内在的学习需求,采用灵活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促使教师将已储备的课改理论和基本理念内化成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浸润在教学行为之中。但理念要真正转换成与之相适宜的教学行为,必须依靠教学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我校以研读教材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研究活动为载体,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一)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提高分析教材的能力。 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深究起来大都与教师理解把握教材不到位有关。因为我校使用的是北师大教材,这是一套全新教材,教材的编排本身就给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加之,与北师大教材相配套的教辅资料很少,给老师准确地把握教材带来一定的难度。面对此现状,课改实验班教师加大了对北师大教材的研究力度,为整体把握教材编排的系统性,明白教材编排的意图,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开展了“研读教材”的系统活动。1、“读教材”,开学前四周,每位教师全面地了解整个教材内容和布局以及在小学阶段本册教材的地位,与上下册之间的联系,分析整册教材的重难点,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填写“教材分析表”,“教学进度表”“转优辅差表”。2、“互帮互助读教材”使用过北师大教材的教师采用跨组培训,即:二年级教师培训一年级,三年级教师培训二年级,四年级教师培训三年级,五年级教师培训四年级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他们就上一学年中的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给下一年段老师讲明,然后把教学中亟待注意和提高的事项告知,这样,许多的老师就会少走弯路。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有利于教师真正读懂教材,提高分析教材的能力(二)立足课堂,关注细节,建构教学研究新模式。 学校每学期立足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开展“研究课”“亮相课”活动,即每一位老师上研究课,每一位新进的老师上亮相课。在展示中,我们采取了 “集体讨论——尝试教学——反思修改——再度重建——重新修改——正式展示”的课堂教学研究模式。
集体研讨:主要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挥教师群体优势,根据新课程的基础理念和新课程实施要求,针对本组的共同困惑对典型的,难教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反复问“编排这部分教材的目的是什么?它与前后内容有什么联系?它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在明确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再确定教材的重难点。(2)对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整合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通过一个活动来承载这些目标。(3)分析学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年段特点以及原认知水平,猜想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会出现哪些问题,如果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我们执教者应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又该从何处加以引导呢?心中备多套学案。a精心备课:通过组内教师集体研讨之后,由执教者一人执笔精心备课,备课时,参阅组内教师针对这部分教材内容所搜集的资料,优秀案例,集众家之长,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拟一份详细教案,然后复印,组内教师人手一份。a尝试教学:执教者在同年级组内尝试教学,试讲时年级组内每位教师坐进课堂,以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对照教案,做到五个关注:一是关注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二是关注教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哪些预设是合情合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哪些环节的预设捆绑了学生手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三是关注学情;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是怎样学会的,学生间的差异是什么?四是关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有哪些预约外的生成。五是关注教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能否巧妙地加以引导,适时点拨,引向深入。
反思调整:在第一次试讲以后,组长立即召集本组内听课教师,利用一节课时间与执教者一起反思教学现场情景,调整初次的教学设计。研讨时,听课教师如实反映学生的学情,真诚指出执教者的不足,诚心提出修改意见。执教者进行自我反思,综合大家的修改意见,重新设计教案,完善教案。
再次试讲:执教者再次借班进行第二次试讲,这次试讲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敏锐地捕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巧妙地点拨;引发出课堂精彩的生成点;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组内教师也再次坐进课堂听课,关注修改教案后教师行为的变化,观察学情,一边听课,一边反思自己提出的教学建议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学生处于怎样的学习状态,如果无效,其根本原因何在。
重度修改:本次将两次试讲进行对比,分析保留好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仍不满意之处,共同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大家再次群体策群力,找到与之相适宜的操作行为,再度修改教案,趋于完善。
正式展示:执教者通过反复试讲,多次调整教案,对教材耳熟于心,对学情了如指掌,能机智、灵活地去驾驶课堂,再胸有成竹地向本学科所有教师上展示课,课后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跨组评课,采用“2+1”评课模式,分别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知识结构等多角度提出一些新的建议,为执教老师和参与研讨的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教师从这一经历中习得研究方法,转变教学行为。
实 践 收 获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以逐步的转变。 1、教师的眼中真正有了学生。课堂上,教师把眼光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的运用,关注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并能敏锐地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巧妙点拨,将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或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不拘泥于知识,教材的本身,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2、有意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潇洒,不再被预设的教案束缚,能跳出预设的框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随机调空自己的教学,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思维更活跃,生成出许多预约外的惊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3、教师的评价语不仅具有激励性,而且具有丰富性、针对性、引导性,教师不再使用空泛的“好极了!你真棒!你了不起!”的评价语来评价学生,而是采用富有诗意,能让学生产生遐想,启迪学生心智的语言进行评价,不仅具有激励作用,最关键具有引导作用,引导领会问题的真正内涵。4、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协,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活力。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有力地改变。课改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获得了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释放,真正是自己思维、行为的支配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去探索、去发现知识。他们勇敢地面对各种困惑和障碍,大胆地提出疑问和构想: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在合作交流中,他们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不同的想法,并在自主的体验中选择、认可了最佳的观点。真正实现了被动接受知识向“五自”学习行为的转变,等到了迅速发展。
(一)自主体验每个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个性,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他们常常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和理解。传统教学中,教师畅所欲言、唾沫飞溅地讲解,其实只是教师自己对这一事物的体验,而学生除了在教师的感染下,偶有肤浅的同感外,缺少了个体对事物深入感受而产生独特的观点,缺少让学生内心碰撞和升华的空间。因此,教学中我们强调让学生自主体验。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的:1、阅读体验,唤起学生自己与本文所述相似的生活、知识背景,和作者在文字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自我的感受(语文教学)。2、对比体验,当学生面对多种策略时,让学生在练习中通过批判、对比、评价、选择、放弃、再选择、认可等心理历程,自己去体验不同策略的优缺点,从而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优策略(数学教学)。3、实践体验,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综合实践活动)
(二)自主探究 学生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发现的愿望。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去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使学生个体的构想、假设在自主探究中得到释放和满足,获得各自成功的体验,逐步培养起学生勇于探究、乐于思考、大胆尝试实践的良好品质。如在北师大版教学第二册“课桌有多宽”一节的学习中,当学生在疑难情境中确定了这一研讨主题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量一量课桌的宽。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诸如铅笔、文具盒、手等工具来测量,答案出来了:2个文具盒长、3个半文具盒长,3拃长、3拃半长等等。学生发现:量同样课桌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产生了“怎样使量的结果相同?”的新困惑。在教师的引领下,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们主动建构了“用直尺量”的相关知识技能。
(三)自主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之一,不仅能使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感受 不同策略、想法,使学生个体获得思维的灵感和提示,不断迸发出更新、更好的想法,使合作成员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而且,“合作学习”还能使独生子女学会合作,体验不同的角色意识,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在课改实验中,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做到了以下几点: 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有着不同思维品质和个性,有着自主思考的潜力。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自主思考,获得各自的观点和体验,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合作中“小权威”和部分学生对优生的依赖现象,避免使合作学习成为小老师组织下的小课堂。
(四)自主质疑 我们强调学生研讨的问题,确实是学生内心需要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逐渐产生研究的需要,逐渐明了研讨的主题,从而自己把问题表达出来,或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问题整理、陈述清楚,即提出问题。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对教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使学习过程形成课前生疑、课中质疑、课后存疑的格局,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实际的意义。(五)自主创造 人类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人人都能创新。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假设、构想,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案、策略、操作条件、方法等去尝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创造出有价值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畅所欲言地写……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使学生形成了“五自”学习行为,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评价的方式实现了有效地突破。
虽然评价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问题,大家都翘首以盼教育行政部门能出台系统成规的评价制度和方法,但我们不能仅仅靠等待。我校自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成长记录册”这一形成性评价方式作了尝试性地探索,切实地感受到它的优势和魅力,是我校评价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位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建立“成长记录册”,每学期都要往里面添加新的资料。其内容涉及学生全面的发展情况:个人小档案,调查问卷,作业样本,轶事记录卡等。而这些资料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选择的具有代表性(能代表学生某一阶段或某个时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性(能切实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发展水平)的材料。
努 力 方 向
新课程改革以稳步的态势向前推进,经历着从实验初期对量的重视到现在对质的关注,从形式的初步变化到内容的深度改革这样一个过程。总结几年的研究历程,我们归纳出以下问题:1、有的教师观念更新了,但没有转化成与之相适宜的操作行为,造成观念、实践两张皮的现象。2、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但老师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来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却偏要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没有正确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3、参与课改实验的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条件差异很大,很难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4、在大班额环境下,教师很难有效关注到每个学生。因此,要加大研究的力度,研究大班额环境下如何关注全体学生,如何开展组织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5、如何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以及对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使老师保持长期的课改热情。 未来的课改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将直面问题,强化学习;立足课堂,不断实践;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卓越,把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