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文化学习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
棠外附小  棠外附小  浏览数:14566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 子课题“中华经典文化学习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

研究方案

棠湖中学课题组 肖雪玲 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背景: (1)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中华经典诵读是贯彻落实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而量身定做的,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深小巷的寸砖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万世一系、生生不息,日渐强大,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然而从20世纪初开始,由于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一场世纪性的浩劫,传统文化几近断裂。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飞速地发展,然而,人文缺失、谈吐粗俗、人心浮躁、痞性日张、道德危浅,连维系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诚信)都成了问题。人心工程、文化工程亟需厉举。江泽民同志说过:“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历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当今国际一体化大潮中世界文化交流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必要而且迫切。 西方的一位文化遗产部部长曾如此阐述文化,他说: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创造了希望,文化创造了发展,文化使人民团结一致。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可谓无与伦比,且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积厚流光。中华民族曾一次次受到外来武力的征服,但我们民族报之以灿烂的文化,正是这如山峰如河流如空气如阳光的文化融合了中华大家庭,创造了多民族的大团结。可以说,文化是无形的制度,文化是内在的法律。因此我们应站在文化建设与战略的高度,站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的高度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熔古铸今,给我们的广大青少年以美好的文化滋养,重整中国人内在的理想、良知和秩序,创造一个祥和安乐的社会。(2)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旨在全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弘扬。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经典古籍为其核心,并以之为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指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对于少儿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道德信念、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2、现状分析: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基础工程。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的青少年教育中,智育的力度是社会有目共睹的,但往往有时候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杀害生母的徐力、残害动物的刘海洋、残害同学的马加爵、……都是如山铁证。虽然我们发现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充分肯定青少年思想道德主流的同时,也要正视在消极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远大志向。特别是部分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青少年,劳动意识缺乏、艰苦奋斗意识消退,进取精神弱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追求,没有忧患意识,认为有个好父母就什么都有了。在学习中表现为懒于改正错漏作业,甚至拖拉作业、不爱劳动或劳动时敷衍了事、遇到困难就退缩。 其次,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一些青少年贪图安逸,热衷享受,喜欢“追星”。没有形成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生活方式。不少青少年喜欢的业余爱好都是一些消磨意志、不求上进的活动。对网络的迷恋到达了空前。生活上好攀比。 再次,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练,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生活没意义,前途渺茫,从而,出现不愿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严重偏差行为,有的甚至采取自杀和伤害他人的身体及财产的行为。 最后,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孝道,不知道起码的礼仪,缺乏关爱意识、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他们把父母长辈对他们的爱视为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孝道。对父母的一切也是漠不关心。对朋友、对老师也是不甚理解和尊敬,甚至缺乏起码的礼貌。对周围的人不知道和谐相处,有时还因为自己不懂礼仪而无法与别人沟通,把好事办为坏事。这为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新课程计划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现阶段的学生出现了这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症状”,对这种种不良的习惯,需要的不是口号式的说教,而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实践。同时,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制约着学校文明教育的推进,也制约着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聪明智慧的头脑、高尚道德情操的未来公民,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以中华经典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目标

1、小学目标(1)、让少年儿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学生增长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字、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奠定古文学习的基础,提升语文阅读和习作水平。本研究旨在让小学生在初段初步理解、熟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千字文》《笠翁对韵》以及80首左右的唐诗;中段初步理解、熟练背诵校本教材中所选的部分对联和《大学》《中庸》的部分选段以及80首左右的唐诗;高段会背《论语》中的部分语段以及80首左右唐诗和10首左右宋词。 (2)、通过让小学生进行长期的经典熏陶,传统文化的浸润,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教育》等,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孝”“礼”,即让学生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等上的规矩来要求自己。 (3)、通过研究,使学校建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模式,如:直接渗透、开展讲座、举行活动、建设浓厚的书香校园等,让学生继承传统,成为 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华人,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更明确、更科学、更具体。(4)、将中华经典文化与新课程理念及学校、学生的现状相结合,努力构建一支善教善导的教师队伍,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提高老师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全面提高教师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2、中学目标 (1)、认知理念对高中生的“国学”教育,特别要结合文言文的教学,让他们进一步、分类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其中的天文、地理、历法、宗教、姓名、礼俗、科举、对联、诗歌、音乐书画等等。(2)默化养成通过高中阶段的“国学”教育,以丰富高中生的“国学”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模式探索:教育模式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力争摸索出高中阶段“国学”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从而为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国学教育提供一种有效的范式。

三、研究内容

1、认真学习、初步理解、熟练背诵中华经典文化中有关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精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理论阐述,结合实践案例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各学期具体目标是会背诵和初步理解以下内容::一年级上册:《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和20首左右唐诗;一年级下册:《三字经》,《增广贤文》1-10页和20首左右唐诗; 二年级上册:《千字文》,《增广贤文》11-25页和20首左右唐诗; 二年级下册:《笠翁对韵》和20首左右唐诗; 三年级上册:《对联》1-15页和20首左右唐诗 三年级下册:《对联》16-30页和20首左右唐诗; 四年级上册:《大学》和5首词及20首左右唐诗; 四年级下册:《中庸》和5首词及20首左右唐诗; 五年级上册:《论语》1-15页及20首左右唐诗; 五年级下册:《论语》16-30页及20首左右唐诗; 六年级:全面复习并背诵10首左右词及50首左右唐诗。 2、针对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多种习惯,我们着重研究学生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信做人,虚心对人,正直为人,宽容待人等良好习惯的养成。3、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途径、方法和评价标准。4、努力研究、实践经典文化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5、高中阶段“国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在于“学什么”和“怎样学”。 由于传统“国学”量上博大精深,质上精糟互现,度上难易不一,我们首先要根据现代需要和学生实情对之进行审慎剔选,为现代中国学生“量身选材”。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高中学段繁重的学科任务和艰巨的高考压力,要充分考虑学生有关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从而探索能和传统学科教学,一般课堂教学并行不悖,有机融合的国学教育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四、研究措施

中华经典的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老师教学生诵读经典,熟读成诵;然后学生根据经典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1、制定总体的实施方案。2、创设经典诵读环境:在校园创设经典长廊、每期至少办一期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鼓励学生把经典诵读编入自己的游戏、儿歌中;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经典规范自己或他人的行为。3、每周排一节经典阅读课,教学时间四十分钟;每天早读用十分钟时间诵读经典;每天每节课上课铃响以后的二分钟集体诵读;利用班队课和活动课排演经典课本剧;举行经典诵读比赛;设计经典游戏等。4、根据经典,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严格的规范训练。只有让经典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形成严格要求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5、个别接触,个别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经典的体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叙事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文献法; 4、观察法; 5、调查法;6、个案法; 7、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的对象

1、棠外学前班所有幼儿 2、棠外小学1——3年级所有学生3、棠中高2010届两个班的学生

七、研究阶段和步骤:(2006.5-2009.9)

准备阶段:(2006.5-2006.9)调查现状,整理已有经验、选择课题,确定人员,制定研究方案。 第一阶段:(2006.9~2007.9)小学生初步理解、熟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千字文》《笠翁对韵》以及80首左右的唐诗。 第二阶段:(2007.9~2008.9)推行教育,实验积累。小学生初步理解、熟练背诵校本教材中所选的部分对联和《大学》《中庸》的部分选段以及80首左右的唐诗。 第三阶段:(2008.9~2009.9)背《论语》中的部分语段以及80首左右唐诗和10首左右宋词,并总结课题开展情况,撰写研究报告,接受验收。

八、课题研究人员: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黄光成 男 校长 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组员:左自伟 男 主任 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科研室 阎守智 男 主任 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教导室苏 萍 女 校长 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张加林 男 主任 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教导处2、课题指导小组: 组长:查有梁 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组员:顾 颉 男 成都市教科所理论室副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林裕荣 男 原双流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左自伟 男 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科研室主任3、课题研究小组: 姓 名 性 别 学 科 专业职称 课题中承担的任务 苏 萍 女 语文 小教高级 策划、设计 张加林 男 数学 小教高级 主研蒲晓俐 女语文 小教一级主研 肖雪玲 女 语文小教一级主研 周永孝 男 语文中教一级 对中学部分经典的研究段雪梅女 语文小教一级 主研 付 蓉 女语文 小教一级主研 杨 梅 女 语文小教高级主研 陈 凤 女 语文小教高级主研 刘月慧 女语文小教高级 主研

九、成果形式:

1、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2、形成课堂渗透、课外讲座、举行活动、建设浓厚的书香校园等的教育模式。 3、学生作文、老师论文、个案资料、影象资料(影册、摄影等)。 4、阶段报告、结题报告、附件材料等。


在线留言 在线留言
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